第一财经周刊

北京为啥没有其他一线城市适合“买买买”?

黄瀚玉
随着或是脏乱差或是小清新的临街小店的消失,北京“买买买”的宜人程度可能又得降几分了。

北京的人们最近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些喜欢闲逛、喜欢在小街小巷中寻找生活风情的人儿。 

因为对街道开墙破洞的整治,那些曾经用临街居民楼底楼房间做生意的小店,现在正“风卷残云”般地被关门封墙。上周,南锣鼓巷里一家曾被不少人“朝圣”过的书店因此关张。这周一,整治的挖掘机开进了三里屯的“脏街”,把那条在有些人眼里看起来充满生活气息、在有些人眼里看起来也有些脏乱的小街里的店铺铲得干干净净。

(2008年以后的三里屯以“三里屯Village”为核心向外辐射。它是一个是一个街区化的、开放式的购物中心。)

如果要说一些官方的理由,这些被改成小店的临街居民楼底户是违规搭建,可能存在消防隐患,也有占道经营之嫌。但在这番政治运动过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北京可供大家走着路逛街消遣、打发时间的地方又要变少了。 

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北京在能让年轻人们“买买买”的便利度上本来也不占优势。已经红透了上海、广州和成都的“一点点”并没有惠及到北京的消费者;排队能排上好几个小时的“喜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在三里屯开店;尽管网上关于盒马鲜生的报道已经有不少,但它原本要在三月底开始营业的北京第一家店至今没有开出来;更别提,上海广州的街道里有着更多的小众咖啡店、甜品店等等。

《第一财经周刊》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它监测到了必胜客、汉堡王、味千拉面、85度C等160个品牌在北京和上海的开店数据,其中在建的商业地产算作0.5家,未开业的酒店算作0.8家。最终,“新一线”发现在过去一年里,这些品牌在北京总共的净新开店数量是49.8家,而在上海却有137.2家,相差了两倍还多。

那么,北京没有那么多小店,也没有其他一线城市那么适合年轻人“买买买”的原因在哪儿? 

政策上的严控,成了避也避不开的第一大原因。且不说这次的开墙破洞整治计划,看看北京便利店的多少,我们也能知道一些情况。 

北京的便利店盈利更困难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事情。在中国经营连锁协会的《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报告中,北京的便利店饱和度为每7185人一家,低于深圳、广州、上海和成都。在政策支持度上,北京也低于上述城市。 

零售业本就薄利,外资便利店在国内被限制不能卖烟,只能依靠售卖关东煮、便当、热炒盒饭这些日配产品来多做一些差异化,增加客流和利润。

(关东煮、便当等日配产品是外资便利店吸引客流、增加利润的主力产品。) 

除了北京,在全国的其他地区,便利店只需要向食品药监局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就能售卖以上食物。北京却要求便利店同时具备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一些便利店无法售卖关东煮、盒饭等产品的原因。 

尽管政策已经有所松动,相关部门不再像要求餐饮企业一样要求只售卖简餐的便利店,而对它的餐饮食品也开始单独考量。但对经营北京市场的便利店而言,不能放手卖日配食品,店铺也就跟一个高端精细版的杂货店差不多,自然很难赚钱,没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开更多店。 

会坐地铁出行的人不妨也看看北京地铁站里的商业设施。在上海和广州,地铁站里通常会有一些蛋糕饮品店、便利店、礼品店,往远到中国香港和日本,因地铁站而起的地下商业街里还有鲜花店、服饰店和日用杂货店。但北京的地铁站里,除了一些自动售货机、自动拍照机和ATM,就连报刊亭也很难见到。 

一位在北京从业十多年的零售业人士透露,地下商业涉及消防、公共安全等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在首都北京,谁也不想摊上这样的大问题。

(上海的地铁中有各类便利店、面包店。多条地铁的换乘处还设有“地铁生活馆”,聚集了很多商业门店。)

对于不能畅快地“买买买”,北京过于宽的马路也得背一部分锅。窄一点的、便于横穿、并且彼此交织错综复杂的道路,更适合人们步行者逛街。 

在七拐八拐中,你随时就有遇到一个不错的小店的可能。但北京的马路过于宽阔——想想各条环路上的六车道八车道,并且以环路的思维来做的城市规划,让人们更多地选择用车辆和地铁来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而不利于顺带着逛街。 

马路太宽的另一个麻烦在于,当你遥望到路对面有一家不错的章鱼小丸子,想要过个马路,但却很难就近找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斑马线,那你刚激起的消费欲望也就被自然消灭下去了。 

整治“开墙破洞”还在进行着。心疼“脏街”的人说,整治让这块商业区少了生活情趣,也有行动派跑去拍下了“脏街”最后的样子。 

能够预见的是,做事更求谨慎保险的北京不会对线下开店、相关证照的管控有太多放松,同时这里的马路会一直宽阔着。随着或是脏乱差或是小清新的临街小店的消失,北京“买买买”的宜人程度可能又得降几分了。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