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养老这件事在中国变得不太一样了

李雪晴
只有亲眼看到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我们才会对养老院的印象有所改观。

坦白讲,操作这个选题前,我对中国养老院先入为主的印象是颇为负面的。但当我真的走访过一些养老机构后,我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变化。

早在4年前,国内开始兴起一批主打高端市场的养老机构。参与者主要由地产开发商、险资和海外养老机构组成。它们参与到其中,一方面是政策的引导和开放,一方面也是意识到养老市场在中国还处于相对“空白”的时期。

最初试水的参与者们跌过不少跟头。首先是选址,有人认为老人养老会喜欢山清水秀的地方,开发的养老项目远离市区。实际上很多老人希望保持一定社会关系,他们青睐交通便利、周边设施发达的地区;其次是医疗,有开发商引入大量昂贵的医疗设施,甚至自建医院,但专业人才难以招揽;再者是服务,养老是一个长期服务,需要足够的经验,不注重服务,导致“养老地产”变成挂着“养老”名义卖房子的情况不在少数。

已经有机构意识到,养老的核心是服务。老人们关注的是健康的一日三餐、丰富的活动、健全的医疗设施等等。如果能让他们满意,口碑传播会比单纯的广告更有效。

根据采访,我发现一线城市的老人主动咨询养老机构的情况正越来越多,我采访某家养老机构的住户时,他也提到很多朋友特意打电话来咨询,也有老人经常到各处养老机构去了解,根据多家养老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环境、服务水准和价格来筛选。

市面上的养老机构的主流售卖模式是按月付费和购买房间使用权这两种,前者门槛低,更灵活,70至80岁的老人居多。后者具备“投资”概念,老人年龄相对更低一些。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数老人选择用自己的积蓄来承担费用,而不是让子女来付费。

在我看来,老人能自主选择养老生活,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变化及潜力。不过需要承认的是,这个市场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面貌,高端养老面对的毕竟只是小部分人群,底部和中层养老仍亟待解决。据我所知,已有许多机构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布局。

也许到我们这一辈人年老的时候,退休后找个合适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做法会变得更加普遍。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