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十年申遗长跑结束,但愿鼓浪屿不会成为下一个丽江

王梦卉
申遗成功仅仅是改变的开始——丽江的教训犹在眼前。

7月8日,被誉为“海上花园”的鼓浪屿终于完成十年申遗长跑,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大会上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文化遗产。

1844年厦门开埠,作为“公共地界”的鼓浪屿成为了近代中国多元文化的遗存。岛上900多个教堂、别墅、领事馆等建筑中,既有维多利亚式大回廊、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又有拜占庭式屋顶、中国的假山园林。

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列出了六项标准,鼓浪屿此次申遗主题“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见证”正切中要求,能够“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但申遗成功后,鼓浪屿的未来发展却是更要紧的事。

因为无节制的大开发和低端商业,这个文艺小岛正深陷生态恶化、违章建筑、游客与岛民冲突、店家经营困难等困境中。申遗十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投入共8亿元用于外迁工厂、疏散人口、增加绿化,但输血效果并不明显,许多老建筑因为产权不明,只能不断衰落。

新建商铺的日子也不好过。2013年一年内,晓风书屋、御点坊面包店、北仔饼铺等多家鼓浪屿著名的“老店”在高租金逼迫下相继关门。

鼓浪屿自身当然也在尝试改变,前年提出免费语音导游、VR全境体验等互联网智慧旅游模式,今年7月1日开始更是把上岛游客控制在5万人。

不可否认,申遗成功将会给景区带来新的游客潮和资金潮,但发展模式似乎更重要。20年前成功申遗的丽江古城如今负面消息不断,“印象丽江”门票收入去年也下跌超两成。丽江的教训似乎提醒着鼓浪屿,申遗成功仅仅是改变的开始。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