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初创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李雪晴
人工智能仍处于“婴儿期”。

从AlphaGo到百度无人车上五环,人工智能频频亮相。AI发展所需要的计算力、数据洪流和深度学习算法都相对成熟,这意味着,AI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

对中国的初创公司来说,眼下似乎是进入AI领域的好时机——这正是7月6日英特尔联合硬蛋科技在中国举办的人工智能暨机器人创新生态峰会想证明的一点。根据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3.0新生态》报告,未来五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翻一番。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在2020年机器人市场支出将接近600亿美元,占全球机器人市场总量的30%以上。

不同于更加垂直的VR、AR技术,AI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克林在峰会上提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服务的行业达到3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91个行业综类。同时,中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潜力。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2013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是36台/万工人。而韩国则达到了478台/万工人。

国内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仍以初创公司为主,成立时间小于三年的公司基本上占70%至80%。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像BAT这样的大公司拥有丰富的数据和算法,有资源做平台。但对初创企业来说,硬碰硬并不容易。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的技术落地。”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说,“小型AI创业公司一定要找好客户,考虑如何把它的方案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从生态来说,每一个创业公司可以找到具体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大公司已经降低了技术的使用门槛,按宋继强的说法,“很多可以被用的技术已经便宜到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一样。” 初创公司可以另辟蹊径,从细分市场入手,用大公司提供的技术和平台找到实际的客户价值。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提到,机器人未来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所以应向机器人“收税”,但宋继强显然更为乐观,他认为AI代替旧岗位的同时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比如无人驾驶取代了司机,但也会出现为这种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信息、娱乐获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新的岗位。

不过,AI的确需要规管和约束,这无关于技术的高级和低级,而在“怎么用”。这也是人们对AI发展的恐惧之一,未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学术界共同来引导和判断。 

目前处于“婴儿期”人工智能还需要突破更多难点,比如在感知层面,让机器人学会判断人的意图;在行动层面,让机器人平稳地行走。这些都是AI公司正在探索的方向,其背后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与数据、算法的支持,才能让AI不断学习、训练,自我演化。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