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2017年只剩不到三个月了,好好读几本书吧

一财君
还记得一财君国庆节的祝语吗?去野、去读、去生活、去重启,今年剩下的三个月加油吧!

你从八天的长假中“恢复”过来了吗?一财君想提醒你的是,长假过后,2017年只剩不到三个月了,去年年底你许下的目标现在实现了多少?

好了,扎心的话到此为止。一财周刊编辑部在长假前精心准备了一份书单,这些都是我们编辑记者认为值得大家认真去读的书,希望能让你的接下来的三个月,过得更充实一些。

 01 《通向世界尽头》

作者:[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

出版社: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这是迄今为止最长的铁路——总长9288公里的跨西伯利亚铁路的故事。从许多方面看,这不仅是一条铁路史,也是一部悲惨的战争史。这条铁路经历了一战、日俄战争、俄国革命、二战,战争讲述了无数悲惨的故事。这都无法阻止它成为全球最伟大的工程奇迹之一,它的建造改变了俄国的基础设施条件。铁路修建前,俄国农业处于低效阶段,随着铁路的兴建,西伯利亚吸引了大量移民,使得那里不再只是流放之地。

—— CBN 徐如

02 《自画像文化史》

作者:[英]詹姆斯·霍尔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自拍像充斥着几乎每一个社交平台,让人难以忽视这种行为潜在的文化意义。艺术家用自画像寻找自我的手段已经进化为今天人们自我形象管理行为的一部分。从艺术的角度看,自画像这古已有之的艺术行为深刻了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这本书从多个角度记录了这一门类从中世纪到当代的文化史,其中涉及大量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经历、自画像的社会性、社交性。紧凑地犹如艺术家手牵手传递自画像的艺术形式,每一次传递都加入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把艺术家的历史推向了更深的层次,书中的人物名称也用原文做了注解,适合扩展阅读。

—— CBN 徐如

03 《姐姐,带我回家》

作者:[英]芭比·普若博莱特、简·里奇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推荐理由:很温情的一部小说,把我们拉回到1945年的德国。二战末期,7岁的芭比跟随姐姐艾薇穿越大半个德国去寻亲,因为战争导致交通中断,她不得不冒险徒步回家和妈妈相聚。在归家的途中,姐姐尽力保护7岁的妹妹,远离那些可怕的事情——寒冷、饥饿,会直面死亡。好像战争版的《三千里寻母记》。用一个小孩子的视角看战争末期德国平民的生活和盟军占领时的状态。文字流畅易读,也很耐人寻味。战争给侵略国的普通人也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和苦难,好在结局是温馨而明快的,非常适合假期阅读。

—— CBN 徐如

04 《画家与设计师的生活》

作者:[法]让-菲利普·郎科罗

出版社:山东美术

推荐理由:这本还没看但很想看的一本书,是法国色彩大师让-菲利普·郎科罗的个人传记,也是他对色彩和设计的思考以及自己的日常练习。想读是因为不久前听到他的一次演讲,除了色彩与地理的关系,还讲到色彩与宗教,以及色彩与现代商品设计。通过他的展示你会发现:没有难看的颜色,只有驾驭不好它的人。如果你也对“性冷淡”有点厌烦了,不妨回过头来思考下色彩为何和如何存在吧。

—— CBN 吴洋洋

05 《高盛小道消息》

作者:[美]约翰·勒费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想知道华尔街投资银行是如何圈钱的?想知道那些外表光鲜惹人羡慕的投行精英实际上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它有点儿像低配版的《华尔街之狼》,但对于金融领域龌龊、阴谋、荒诞和违规行为的揭露要更为犀利和深刻。作者本人是华尔街投行的一名高管,严重怀疑如此大尺度的揭秘后,作者从此就告别金融圈了。

—— CBN 张莹

06 《信号》

作者:[美]皮帕·马尔姆格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从口红、麦片、时尚杂志,到卫星导弹地缘政治,我们周围的事物无时无刻地向我们释放出经济的信号,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们讲述全球经济,好读又长知识。

—— CBN 张莹 

07 《制造中国:

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作者:葛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是怎样并且为什么会交织在一起的。葛凯以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国货运动为研究背景,论证了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影响,并通过消费主义来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他探讨了国货运动和反帝抵货运动、发型和服装、商品展览会、爱国企业家形象的塑造等消费文化的诸多方面,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会理解《战狼2》的爆发,以及抵制乐天事件为何会发生。

 —— CBN 高海博

08 《大门口的陌生人:

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作者:魏斐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少有历史学家的作品能够进入历史场景中,《大门口的陌生人》做到了。它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广州这个大门口内外,英国人与中国人各自的故事。在历史书里,那段历史是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但在这本里,魏斐德将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的形象用细节呈现,当英国人的炮声在广州城外响起时,他们各自的反应都会不同,你也许不会想到在英法军队进入广州后,外国水兵是与中国警察一同巡逻的。

—— CBN 高海博

09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作者:谢和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王氏之死》的前言中曾写道:中国人对国史和县史的撰写至为周备,地方记录却多半未见保存。我们通常找不到验尸官验尸、行会交易、严密的土地租赁记录,或教区出生、婚姻、死亡记录之类的资料……的确,我们的历史都由事件与人物的构成,几乎没有人关心那个时代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在这本书里,法国人谢和耐事无巨细地描写临安的衣食住行,平民住什么房子,有没有路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所描述的是一个繁华城市生活的样子,而这样的生活发生在入侵的前夜,即将奔溃。

—— CBN 高海博

10 《异乡记》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我一直觉得,张爱玲《十八春》后的书就没什么看头了,但《异乡记》还有她鼎盛时期的才气。跟着她从上海一路往西,有些触目惊心:原来那个时候的中国是那样贫穷、冰冷和肮脏。张爱玲爱用奇绝的比喻,又有刻薄的眼睛,总能抓住最让人不舒服的细节,所以通篇读完,还觉得自己在半个世纪前那条荒凉的路上。

—— CBN 袁斯来

11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觉得句句都是张爱玲,读起来的氛围竟然有点像《羊脂球》。冷漠中透着温暖,黑暗中透着光亮,与她的《沉香屑》等相比,感受完全不同。

 —— CBN 朱宝

12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美]保罗·卡拉尼什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博士和医生,三十几岁因为肺癌离世。这本书记录了他发现自己患病和整个治疗的过程,后半部分因为病情加重甚至非常潦草。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卡拉尼什面对癌症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他在短短一生中始终坚持探索人生意义这件事情让我读完感到汗颜。因为这种探索,他先后读取了文学和生物学(学士)、哲学和科学史(硕士),以及最后的医学博士,每一个求学阶段都对应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且,描写很优美。

—— CBN 陈锐

13 《趣味生活简史》

作者:[英]比尔·布莱森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窗户为什么会装玻璃?英国人为什么爱园艺?最早的菜谱书是什么内容?这本书用很小的视角讲述了人类追求生活品质的历史。作者很幽默,全书充满各种知识点。

—— CBN 陈锐

14 《昨日世界——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本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跨越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跳脱出传统的历史学家对战争反思的视角,描述了战争来临前,处于和平黄金时代的欧洲对艺术和文学的尊崇。阅读时不时出现一股对当时社会的无比向往情绪。阅读感就像翻阅一张张黑白的胶片。这当然也是作者最宝贵的记忆。

 —— CBN 刘娉婷

15 《巨人的陨落》

作者:[英]肯·福莱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看的小说,不懂历史的人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主角是国籍、身份、背景完全不懂的几个人物——威尔士的矿工姐弟、美国白宫的工作助理、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和他的妹妹,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几条故事线并行,并在某个时刻交叉,其中既有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博弈,也有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 CBN 张睿

16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者:《巴黎评论》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个访谈录囊括了近现代大部分重要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看里面的对话几乎能想象出当时采访的情形,卡波蒂会笑眯眯地絮叨,而海明威却总怒目而视地“怼人”,这可太有趣了!

 —— CBN 张睿

17 《杂食者的两难》

作者:[美]迈克尔·波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理由:“今天要吃什么?”或许已经成为被我们最常提及的问题,身为杂食动物的人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吃的,工业化的食品加工和“不成熟”的营养学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和限制。从“畏惧脂肪”到“畏惧碳水化合物”,使我们深陷食物选择的焦虑。本书作者用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了农舍、牧场、食品研发室、食品加工工厂和超市,从食物的产地追踪到餐桌,揭开工业社会下现代食品的整个链条,揭示出我们因何而发问,并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 CBN 王玉昊

18 《提问的力量:

风靡美国政界与商界的11种提问模型》

作者:[美]弗兰克·赛斯诺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时政记者、TV脱口秀主持人,你可以想见他在“口才”这个问题上的丰富经验。好的沟通往往是从好的“提问”开始的,但提出好问题是个技术活儿。当然,掌握这门技术,不只对想要顺利完成采访的媒体记者有用,很多职场沟通场景也适用。这本书将“提问”这件事学术化(书中用了“模型”这个词)阐述,可以说是介绍了关于“提问”的十八般武艺。当然,这本书读完,我的最大体会是:一个好问题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提问题成熟的思考、优秀的洞察力,以及适于与人平和沟通的性格养成。

—— CBN 王姗姗

19 《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集》

作者:[美]杜鲁门·卡波蒂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生活太平淡,工作太刻板,可以读它换换脑子。这是一本词藻华丽之作,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比电影银幕上可以展现的情节还要富于戏剧张力。同为写作之人,会羡慕卡波蒂怎么可以写得如此洒脱不羁,他就像舞池里那个可以随时拉起任何一个美女的手、带其飞速旋转的人,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被他的笔尖带着旋转,旁若无人地痛哭、歌唱,叼着烟卷或者嘬一口咖啡开始向你娓娓道来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历史。若说卡波蒂的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许是其过于华丽,语句读起来难免繁复。

 —— CBN 王姗姗

20 《歧视经济学》

作者:[美]加里·贝克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从地域到种族,从职业到性别,“歧视”无处不在。所以“歧视”该被消灭吗?答案是不可以。歧视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存在,歧视降低运营成本,让商业更有效率地运转。为什么我们需要“歧视”?这本书用严谨的数学、经济学原理,解出了答案。商业世界里,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算出来。

 —— CBN 郭苏妍

21 《贝伦与露西恩》

作者:[英]J·R·R·托尔金

出版社:世纪文景

推荐理由:托尔金中土故事中最新一部中文版作品。即使对相关故事不了解,也值得一读。除了小说,还有诗歌、散文,以不同的形式讲述同一个故事,可以看到文字叙述的多种可能性。故事本身优美,同时带有对现代性的强烈反思。

 —— CBN 肖文杰

22 《洞穴奇案》

作者:[美]伯萨

出版社: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这本书源于一次思想实验,假想的公案,由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他假设5名探险者困在山洞中,为了维持生命直至被救援,其中4人杀死并吃掉第5位受困者。4人获救后,却以杀人罪被起诉,判处绞刑。虚拟判决中的5篇判词后来成为西方法学院学生的必读文本。此后,法学家萨伯将此假设案件推演至50年后,出现了幸存的第6名受困者。又有9名大法官对这个案件发表了判决意见。在一篇篇判词中,不同流派的法哲学思想,彼此非难,却又各成一家之言。令人深思法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和哲学的本质。

—— CBN 高松

23 《人类的荣耀——

是什么让我们独一无二》

作者:[美]迈克尔·加扎尼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推荐理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人工智能?我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它?可能更多是借助谈论这种行为本身,来缓解我们对它的恐惧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实际上,应对这种恐惧最有效的方式是真正去了解人类智能,以此来确立对人类的自信。认知精神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试图用这本书解答一个谜:大脑是如何推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我们至今无法穷尽大脑之谜,这可能也是我们对人工智能恐惧的原因之一。

 —— CBN 赵嘉

24 《智能化社会:

未来人们如何生活,思考和相爱》

作者:[澳]理查德·沃特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在草率地鼓吹技术改变生活的主流论调里,理查德·沃特森以沉着的思考给予反击。他并没有彻底否定什么,而是拉长时间线,给读者确立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世界。当智能化技术逐渐普及,我们的生活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作者还想象了一下未来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并写成了小故事。谈笑间,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

 —— CBN 赵嘉

25 《给青年诗人的信》

作者:[奥]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1903年,30岁的里尔克在接到一位渴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的来信后,在5年间陆续写下这10封回信。这些信件诗意深邃,寓意辽远,叩响了青年时代易于起伏的困惑,譬如讨论人生的寂寞与忍耐、生活和职业的艰难,爱的要义以及艺术之本,文辞诚挚恳切,足见诗人的温柔和善意。即使是百年后的今天也值得默读。

 —— CBN 李雪晴

26《The Making of Stanley Kubrick's'2001:

 A Space Odyssey'》

作者:[英]Piers Bizony

出版社:Taschen

推荐理由:如果你喜欢电影《2001:太空漫游》并且对这部电影制作的幕后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作者Piers Bizony是一名科学记者,常年为《Wired》和《Focus》供稿,他同时是库布里克的资深影迷。

《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影片本身,这本书详细描绘了这部电影建立在怎样坚实的基础之上。书中的信息透露,库布里克为了精准地描绘电影中的未来世界,特意纠集了一批设计师、工程师、科学家,基于当时技术发展的情况,来合理推测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库布里克努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五十多年后,当我们观看这部电影时,其中各种器物的细节几乎没有什么年代感,就像是电影刚刚结束拍摄不久,远程视频通话、平板电脑这些今天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电影中也以习以为常的状态出现,考虑到电影制作时,晶体管计算机刚刚问世,一台计算机就需要占据整整一间屋子,库布里克与其团队的成就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 CBN 王杰夫

27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美]罗伯特・T・清崎、莎伦・L・莱希特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适合一口气读完,内容绝对浅显,甚至还有“洗脑”作用。每个人随着工作年限拉长收入开始增加,同时支出也越来越多,财务状态愈发复杂。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作出正确的投资、消费决策?可以先看看这本书,了解最基本的概念以及早点培养一点理财感觉。

—— CBN 李嘉文

28 《我的应许之地——

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作者:[以色列]阿里·沙维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异常聪明和勤奋。他们一边说着流利的英文,一边还使用着古老的希伯来语。他们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做着最前瞻的研究,但是却经常陷入和周边地区的冲突之中。以色列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谜,而《我的应许之地》这本书从历史层面给了我初步答案。不过这本书有个缺点,译本感觉有点太抒情,不是那么好读。

—— CBN 李嘉文

 29 《COMME des GARÇONS 研究》

作者:[日]南谷绘里子

出版社:脸谱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基本上分析了川久保玲的品牌COMME des GARÇONS背后的所有系列,及其创造的“贫穷风格”。在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状况很好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消费品——时装。你会发现,川久保玲是很有商业头脑的,由于产品线够多,现在川久保玲已经不完全靠主线这些时装化的设计赚钱了,而更多靠其买手店的零售业务。要理解时装这个看似浮夸不合理的产业,川久保玲是个有趣的入口。

—— CBN 胡晨希 

30 《品尝的科学》

作者:[美]约翰·麦奎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作者动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理论和研究来阐述吃这件事,从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如何捕食,到时下硅谷流行的代餐产品Soylent、各种分子料理,以及创业公司及雀巢等大公司围绕食品所做的那些可能改变我们未来餐桌的实验。虽然书里有很多术语,但还是挺轻松易读的,而且真的能激起食欲,更重要的是,诸如“不公平造成的肌肉抽动,和尝到难吃的味道,在大脑中产生的信号相同”、“糖在舌尖上产生的单纯愉悦,是大脑内部深处的某些神经元产生了多种最令人兴奋的激素的结果”这些句子,或许能帮你成为一个除了有肚腩,还能有点内涵的“吃货”。

—— CBN 倪妮

31 《美国众神》

作者:[美]尼尔·盖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这本书其实是2006年的畅销小说,今年出了十周年特别版,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同名美剧也开播了。我也是因为同名美剧有点晦涩实在看不下去,但它的故事又实在吸引人,才反过来找书来看的——当年随“五月花”号上的移民一同来到美国的还有全球各地的古神,但因为当代人缺乏信仰,这些“旧神”晚景凄凉,反之,人们现在更崇尚的是诸如媒体之神、科技之神这些“新神”,一场“旧神”与“新神”的战争就这么开始了——是不是脑洞奇大,又颇能映射今天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美国移民等问题?话说原著中科技小子(科技之神)的人类形象是个有点恶心并且很宅的游戏卖家,美剧里变成了每天都要换一身鲜艳衣服的年轻人,这个改动也颇为应景。

—— CBN 倪妮

32 《被误诊的艺术史》

作者:董悠悠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推荐理由:以前去博物馆,不听讲解或者不事先查资料,完全看不懂那些名家名画画的是什么。这本书挑了很多名画,讲了作者对它们的构思、它们的寓意,最有趣的是每幅画背后的宗教故事。对我等宗教知识浅薄到几乎为零的人来说,真是太受用了。而且文字很有趣,一点也不说教、不枯燥。

—— CBN 黄瀚玉

33 《那不勒斯四部曲》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目前只出了前两部,讲了两个女孩从小到大,整个生命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女主因为女二开启了新人生,过上了女二向往的生活,女二则抢走了女主在感情上最珍视的东西,两个女孩子又是最了解彼此、最能安慰彼此的人。情结很扣人心弦,扣到一天就能读完一本书。

—— CBN 黄瀚玉

34 《悲伤与理智》

作者:[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人生导师,那么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布罗茨基。这位20世纪初期,经历过流放、驱逐、战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国诗人和知识分子,在这本书里,会告诉你一些人生中你迟早会碰到的困惑,并用他广博的学识和对人类普遍的同情告诉你你应该如何处理。别看罗振宇了,多看布罗茨基。

—— CBN 张云亭

35《新物种爆炸:

认知升级时代的新商业思维》

作者:吴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宝马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共享汽车,Airbnb怎样成为内容和社交平台、茑屋书店如何塑造全新生活方式……这本书把全球各种创新企业与新事物一网打尽,对想要了解最新商业变化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

—— CBN 许诗雨

36《上瘾:

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作者:[美]尼尔·埃亚尔、瑞安·胡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上瘾》揭示了很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甚至“上瘾”的互联网产品服务背后的基本设计原理,告诉你怎样创造出一款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作者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咨询及实际经验,提出了新颖而实用的“上瘾模型”,即通过4个方面来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连续的“上瘾循环”,让用户成为“回头客”,进而实现循环消费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依赖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很适合产品经理、设计师、市场销售人员、广告创意者一读。

—— CBN 许诗雨

37《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英特尔创始人自述》

作者:[美]安迪·格鲁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本很有名的管理书,再版的阅读体验不错。在这本书里安迪·格鲁夫把英特尔二十多年的管理经验都分享了出来,首次将制造业的“产出”概念导入企业经理人的工作核心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杠杆率”的管理方法,帮助经理人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阅读之前看过书评,一些经理人说每隔一段时间再读都会有新启发。

—— CBN 许诗雨

38《Option B》

作者:[美]雪莉·桑德伯格、亚当·格兰特

出版社: Knopf

推荐理由: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遭遇丈夫突然离世之后,愿意面对自己的脆弱,毫无回避那些人性弱点,分享这些细节,这本身就是非凡的勇气。在和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对创伤性休复共同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共同写下了这本书。桑德伯格同时建立了一个家庭基金会,来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人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 CBN 张晶

39《What Happened》

作者:[美]希拉里·克林顿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推荐理由: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在大选之后的第一反应。希拉里依然像个女战士一样。这既是她对竞选过程完整展示的版本,也是一份女权主义宣言。没有人在“向前一步”上面比她走得更远。

—— CBN 张晶

40《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作者:古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的新书,给出了很多将知识转为价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喜欢读一些方法论和想要持续成长的公司人来说可以一读。

—— CBN 郑晶敏

41《意志力:

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

作者:[美]罗伊·鲍迈斯、约翰·蒂尔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书的简介很诱人:全球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中揭示了实验研究的惊人结果,意志力像肌肉一样,经常锻炼就会增强,过度使用就会疲劳。书中还通过许多知名人士的亲身经历,说明怎样设定务实的目标,监控进展,通过刻意练习,提升你的自控力。经常被拖延症和三分钟热度困扰的人可以读来试试。但要坚持读完哦。

 —— CBN 郑晶敏

42《番石榴飘香》

作者:[哥伦比亚]门多萨、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哥伦比亚作家门多萨记录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他的谈话。谈话涉及马尔克斯的生活、情感、写作,以及马尔克斯在日常中所拥有的一种“超乎寻常的直觉”。谈话录本身非常易读,甚至比小说还生动。在马尔克斯风趣自然的言谈背后,是哥伦比亚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这种文化承载着对神秘事物的崇拜。

—— CBN 黄语晴

43 《未来简史》

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今年大热的网红书。提出了许多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 CBN 孟佳丽

特别推荐

《历史的温度》

作者:张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除了镭和钋居里夫人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谁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一战有14万中国人被遗忘?历史书上的某个名字、某段话,它们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作者“馒头大师”张玮所说:“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历史是冷静的,背后的主角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历史的温度》以40多篇历史故事,讲述一个历史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张玮在书中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精通,以及基于历史对时代和人情世故的了然;同时他不挑拨、炫耀,展现出巨大的温柔力。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