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传闻再起,从长音频老大到收购价腰斩,喜马拉雅发生了什么?
韩哲熙作为头部玩家的喜马拉雅长期难以盈利,折射出长音频行业存在一定局限
据财联社4月25日报道,腾讯音乐正计划收购喜马拉雅,该项交易事宜在两个月前就已启动,腾讯音乐方面给出的交易价格大幅下降,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经签字。但因涉及音频市场垄断问题,该笔交易仍待有关部门批准同意。
事实上,三年前,腾讯音乐曾就收购事宜接触过喜马拉雅,但据媒体报道,由于价格和管理团队等问题,这笔交易最后没能谈拢。此次再次传出收购消息,同样的买家,收购价格较三年前的估值价格却已经腰斩。据彭博社报道,腾讯音乐此次交易金额约为24亿美元,计划以现金与股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最早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达成最终协议。
消息传出后,喜马拉雅回应称尚不知晓“出售”一事,腾讯音乐方面则暂无正式回应。资本动作层面,4月10日,喜马拉雅旗下公司喜攀(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人民币增至约28亿元人民币,增幅约837.6%。这也被外界视为可能有潜在收购方注资入股,公司为并购、重组做准备的信号之一。
作为国内最大在线音频平台的喜马拉雅,2016年凭借以“好好说话”为代表的PGC内容,引领过一波知识付费的风潮,此后不断拓展内容版图,加码有声书、广播剧等多个领域,通过签约扶持主播、邀约名人、与知名IP合作等方式构建了丰富的长音频内容生态。
2020年前后,荔枝的上市、腾讯音乐将长音频业务提升至战略层面,以及其他垂直音频平台的涌现,进一步炒热了“耳朵经济”的概念。腾讯音乐也在彼时开启了和喜马拉雅为期两年的长音频之战,想用砸钱抢主播和流量资金扶持的方式占据市场。
尽管这场争夺战最后以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领先、TME黯然退场暂时落幕。但不久后,喜马拉雅就陷入了增长见顶和内部经营失策的泥潭。
先是自2021年首次递表后,四次冲击IPO未果,直到2023年成立十年后才通过降本增效等举措实现了年度调整后的首次盈利。
再是播客业务探索不顺,联席CEO意见不统一又让公司陷入左右互搏的战略摇摆中。此外,层层叠套、捆绑销售的会员体系,也给占据主要营收的付费用户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移动端月活付费会员的付费率及日活用户的收听时长,自2023年双双下滑。
同年开始,喜马拉雅开启多轮裁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喜马拉雅钉钉系统在职员工超过2300人,相较于2021年年末招股书披露的4342人,已缩减近半。
作为头部玩家的喜马拉雅却长期难以盈利这件事本身,也折射出长音频行业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高昂的版权价格和收入分成,导致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分成成本分别为15.98亿元、16.54亿元,14.41亿元,占总营收分别为27.3%、27.3%、23.4%。
另一方面,和视频这种内容形态相比,长音频的市场渗透率和用户付费意愿始终有限,营销费用难以有效降低,形成恶性循环。Statista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的平均付费率为15%,而中国主流视频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付费率在20%至25%。
回到收购本身,视频行业,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对音频行业用户的挤占,也在客观上促成了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的再次交易。有业内人士接受财联社采访时就表示,腾讯音乐此次收购喜马拉雅,很大缘由就是想补足正在掉落的用户活跃数。
如果收购成功,作为国内目前最大音乐流媒体平台的TME,将补上三年前未完成的长音频(知识付费、有声书、播客)短板,进一步扩大其在线音频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Spotify。对于屡次上市失败的喜马拉雅,股东或许能以被收购的方式退出,但是对于员工而言,这标志着又一轮残酷的调整。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