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世界杯,临时的流量与长线的生意

高海博
世界杯毫无疑问是2018年最爆款的内容,但靠蹭这个热点吸引到的用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世界杯结束了,法国在二十年后再度成为新的冠军。

伴随着整个90分钟的比赛,社交媒体与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法国夺冠,华帝退全款”的信息。这也许是“中国队”参与本届世界杯最好的注解。

尽管足球场上的事情与中国无关,但是在球场边与球场外,中国的媒体平台和品牌们参与世界杯的手段与身位已经越来越娴熟。他们都希望用世界杯这个“临时的流量”做“长线的生意”。

谁在借势世界杯?图片来源:QuestMoblie

 优酷与咪咕,回到中心

新英体育总裁喻凌霄对世界杯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世界杯是2018年最爆款的内容”。从6月中旬开赛到7月中旬结束,世界杯毫无疑问是第一大热点,这就意味着它是最大的流量。

数据可以证明世界杯的价值,咪咕视频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此前无法进入主流视野的视频网站依靠世界杯突围了。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咪咕视频App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日活跃用户数均值较2017年均值增长353%,6月底日活用户数峰值突破700万,而去年只有不到200万;咪咕视频6月最后三周累计新安装用户数超过之前七周的累计新安装用户数。

图片来源:QuestMoblie

咪咕想通过世界杯进入大众视野,而优酷则是要回到头部。这依然是优酷与咪咕最基础的逻辑:依靠内容拉新,只不过这个内容是花钱购买而来,不具备独家性。

在视频行业长期处于第三位的优酷需要世界杯,它会像火箭一样把优酷的日活迅速抬升。同样来自QuestMobile数据显示,在世界杯小组赛开赛后,优酷日活跃用户数较6月非比赛期间增长22%,日人均使用时长峰值达到50.4分钟,较6月非比赛期间增长9.8%。

图片来源:QuestMoblie

对于与央视采购一事可以参考此前报道《对于世界杯版权,央视再次选择分销。这次是优酷》,事实上,优酷与央视并非单纯的版权分销,而是作为央视指定新媒体官方合作伙伴出现。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可以播出央视的解说信号,以及前后包装的节目。

央视此前声称“绝不分销”,但最后还是以“新媒体合作伙伴”的形态做了事实上的分销。看上去,这给央视世界杯合作的广告主们新的播出渠道,扩大了广告主权益,但实际上,广告主只是多了渠道,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呈现时间。

具体来说,在原本“不分销”的情况下,只有唯一的央视渠道可以收看世界杯,平台唯一性决定了可以让广告有更多用户可以集中看到,“想看世界杯就要看央视的广告”。而当内容被打散,用户可以在咪咕与优酷平台上看到世界杯,咪咕与优酷又有自己的信号包装,这种情况下,“唯一性”降低,稀缺内容分散之后广告的价值也被分散。

据优酷内部员工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世界杯期间的KPI整体需要翻一番。尽管有KPI要求,因为时间紧迫,“留给优酷的时间不多了”,它能够做到的招商非常有限。

行业内流传的优酷从央视购买版权的价格为16亿元,一位资深体育行业从业者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个价格优酷至少亏80%。

KPI的要求不过是能少亏便少亏,盈利不是优酷在世界杯这个项目上考虑的问题。获取更多新用户时间,且把这些用户留存下来才是他们的目的。

在世界杯期间,优酷在综艺方面推出了《周六夜现场》,剧集方面则有《镇魂》《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试图在世界杯热度期间用更多元化的内容留住用户。

毕竟在世界杯的受众中,依然遵循二八原则,专业球迷只有20%,更多人只是参与到话题中,这是更广泛的用户,也是优酷想要留住的用户。

优酷同时成立了优酷体育,杨伟东也表态,世界杯后优酷购买体育类版权会成为常态化。可是,如果仔细梳理市场上可购买的头部体育版权几乎没有:未来的中超、英超、欧冠、德甲、西甲等足球版权都在苏宁旗下的pp体育;NBA以及网球等比赛在腾讯体育;唯一的变数是篮球版权CBA,运营篮球领域的腾讯体育不太可能错过。

与娱乐领域结合或许是“优酷体育”的路径,可问题是,那还是体育吗?

 现实的腾讯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互联网内容短平快的出现后,体育媒体版权不再像之前那样集中用户时间了。

“能够专注的看完一场比赛的用户很少,只有重度球迷可以做到。”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大多数用户会变看球边刷着朋友圈,进球、结束都要发表一下感言。

这种碎片化的迹象在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上尤其明显,因为它们不同于职业联赛面向专业球迷,而是更大范围的用户。

图片来源:QuestMoblie

 2006年巴西奥运会之后,赵国臣对这种趋势的感受愈加明显。属于用户的“世界杯时间”里不再仅仅是两个小时的直播,还有更多外延的内容、段子。

在世界杯没有被移动互联网渗透之前,用户消费世界杯的时间大部分来自于电视直播以及衍生节目,而现在可消费的内容越来越多,新闻、短视频、微博、微信都消费着用户时间,“用户来得快,去得也快,匆匆忙忙的参与到下一个话题中。”赵国臣指出了大部分用户的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用户消费的内容越来越多,版权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小。“版权的重要性没有变,只是用户care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赵国臣并未否认版权的重要性,只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里,单纯的版权运营过于沉重与古板了。

在报道前方,除了腾讯体育的专业体育报道,还有大量的拍客团队,开赛初期单天最多近2000条视频,这些也成为占据用户消费时间的一部分。

腾讯体育的世界杯报道计划一直有两套方案,plan A是没有版权,B计划才是有版权的做法。赵国臣介绍,在央视有分销意向后,也曾考虑过,但是价格无法接受。

“我们放弃了。”赵国臣说,腾讯体育会考虑版权的合理性与边际点,“如果我们这些钱都巨亏,市面上没有一家会亏得更少。”

长期运营NBA的成功让腾讯体育拥有这样的自信,也正是因为在NBA上成功,腾讯体育更具有议价能力,以“后人一步”的姿态重新拿到了一些此前价格偏高的版权,比如温网、法网、美网等赛事。

不同于优酷与咪咕,腾讯体育在世界杯项目上有着更明确的“盈利”目的。在其官网中,列出了50个官方合作伙伴,每一个投放体量都在千万以上,这样简单的计算,整体收益将远超5亿元。

这50个官方赞助商中,只有一小部分赞助了世界杯,它们希望的是更广泛的触达,让消费者知道自己与世界杯的关系;而没有赞助世界杯的品牌则希望做出些花样,让消费者记着这个品牌。

事实上,腾讯体育更像是腾讯世界杯项目的组织者,它集结了微信、QQ、腾讯新闻、腾讯社交广告、企鹅号、微视、王者荣耀等诸多部门进行协同,让其收益最大化。

“我们之前算过,如果按一个我们能接受的高价拿到版权,利润反而没有现在高。”赵国臣解释说,虽然广告客户在平台拥有版权的情况下会追加投放,但是广告主的投放与版权价格依然无法相比。

所以说,拿到世界杯版权可以拿到临时的用户,但是不意味着拿到收入。这样看起来不太符合商业逻辑的故事还会在中国上演。

接下来的体育媒体市场里包括着pp体育、腾讯体育以及刚刚入场的优酷,能够确定的是,稳定的局面尚未形成,一切还都在快速变化中。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