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面部识别技术应扮演何种角色?微软正督促美国政府立法规范

杨翘楚
关于面部识别的争论,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于这类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依然缺乏共识。

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除了解锁手机、支付账单,面部识别技术在不久前还协助美国政府筛查了非法入境的墨西哥人。日益紧缩的移民政策备受民间批评,提供技术支持的微软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近日,微软在公司博客中明确表示,建议制定法律规范这种技术,以避免可能的滥用出现。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认为,建立一个独立于技术公司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审委员会,是避免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的良策。作为配套,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法律。

美国的面部识别技术多数掌握在几家互联网巨头手中。从苹果、Google到亚马逊、微软,他们的技术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能准确地筛选出照片中的人都是谁,这些公司还将技术出售给宾馆、赌场和政府,而这可能会涉及一些隐私风险。

iPhone X的脸部识别解锁功能

美国不少民间团体表示,面部识别技术可能会为非法视频监视提供可乘之机。即便伦理上没有任何问题,大规模铺开的面部识别事实上仍有技术难点。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相比于白种人、男性,有色人种和女性的识别准确度依然值得提升,技术误用的风险依然显著。

不仅在美国,突飞猛进的技术让全球各国都有同样的困惑。

中国的技术公司和民众对面部识别技术也已越来越熟悉。济南、深圳等多座城市,已经将面部识别的镜头对准普通人。在喧嚣的路口,闯红灯的行人被拍下后就会上传到大屏幕公示并关联罚款。上线不久,济南特定路口的乱穿马路人数就下降了90%。

公共安全之外,这种技术也正在成为“让生活更便利”的选择。杭州灵隐寺、北京天坛的公厕外,都已竖起了人脸识别摄像头:每位如厕者可以免费取纸,但是9分钟只能取纸一次。如果识别出一个人短时间内多次出现,机器就会拒绝提供。

技术的突破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一部纪录片显示,中国的面部识别技术已经先进到可以识别行走动作。这意味着嫌疑人即使蒙着面,根据他以往的走路姿势,警方也可以轻松地找到他。

但这里也涉及隐私问题。此前,李彦宏关于“中国人愿意用一些隐私换取便利”的说法,引起了中国网民的热议,然而反对这种声音的人之中,或许就有不少人是Wi-Fi破解软件——一套用简单密码设置所有软件的工具——的用户。

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隐私安全,史密斯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关于面部识别的争论,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于这类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依然缺乏共识。究竟应该是“万不得已才能查看”还是“技术成为公共安全的日常”?面部识别的资料究竟是自由存储在技术公司的服务器上,还是要有所限制、有所隔离?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或许已远远落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了。

推荐阅读

看更有意思的商业世界,下载《第一财经周刊》